BetVictor Sports(伟德体育)国际官网(访问: hash.cyou 领取999USDT)
本次大会以“精品引领,向新向质”为主题,并于2月20日上午举行了以“迎接‘剧’变,变与不变”为主题的开幕式暨主论坛。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制片人工作委员会会长、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、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侯鸿亮,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、爱奇艺创始人、CEO龚宇,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副会长、腾讯公司副总裁、腾讯在线视频首席执行官孙忠怀,著名导演、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导演委员会会长郑晓龙等出席开幕式,并分别围绕“剧集行业如何变革”“影视行业如何以观众为中心创作”“腾讯视频如何持续追寻好剧”“如何推动微短剧的持久发展”等话题发表了主题演讲。
龚宇首先肯定了微短剧的积极意义,肯定了创新的意义。同时,他强调影视行业应以观众为中心进行创作,提出六个关键创作趋势:一是规格方面,要尊重创作者规律,以观众喜好为准,杜绝“注水”内容;二是IP方面,要尊重IP价值,更要尊重专业团队的共同打造,而非仅靠IP本身;三是演员方面,表演水平和角色匹配度才是决定作品质量的重要因素;四是成本方面,成本控制很重要,但重点在于合理投入,而非盲目追求高成本或低成本;五是技术方面,AI、虚拍等技术的应用应以创作出精品力作为目标,不断优化创新;六是发展方面,微短剧虽存在格调不高等问题,但应尊重观众选择,推动其迭代升级。
郑晓龙主要针对微短剧行业进行了阐述。他首先阐明了微短剧与短剧的形式差异及发展现状,回顾了国产电视剧的历史。同时,他还针对微短剧价值观导向问题及监管措施提出了意见,他认为微短剧火热的背后存在价值观导向问题,部分作品低俗媚俗、暴力血腥、色情擦边,充斥着套路化情节,误导观众尤其是未成年观众的价值观。虽然总局已出台相关政策实施分类分层审核,但还需加大监管力度,提升审核手段,使微短剧内容审核与传统网络影视剧标准一致。
正是因为互联网的普及才有了微短剧这种作品形态。这种形态的内容放在电视或电影院上是完全不同的味道。相比影院观影,如果遇到不喜欢的内容,离场时对自己消费和他人体验影响的心理负担、在线观看内容快进时可能错过精彩内容的心理负担。1到3分钟一集的微剧,这种碎片化、个性化的内容,减轻了观众的心理负担。不喜欢的就过一下。这种潜在的变化,让大家看得特别爽。再加上技术的个性化推荐,会让用户看到的内容越来越喜欢,沉浸在这种感受和情绪之中。
当然,微短剧也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。有时候一个创新诞生,短期经常被人们高估了,但是长期又会低估了它的影响。一个技术真正的影响需要时间或者需要叠加其他创新产生协同效应。比如,苹果公司在2008年推出的iPhone3G,虽然并非触摸屏技术的首创,但其结合了3G网络和宽带互联网,最终对影视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,比如人工智能、生成式大模型未来会带来更多影响。我相信技术的叠加对传统电影、电视剧和微剧行业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。可能在不同企业、不同研究人员、不同的发展方向上,逐渐地会体现出来。
最近行业争论的传统剧集的集数、每集时长等话题,大家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看法,但是真的不重要,最主要的是观众喜不喜欢你的作品。尊重创作者规律,尊重创作者。在满足观众喜欢的前提下,创作者可能因人而异,有自己不同的想法,他认为在满足观众需要的前提下应该多少集、单集时长应该多少就是多少,不能强行地“一刀切”。水分大的项目或者愿意做水分大项目的团队、主创人员,一定会被淘汰。比如通过加很多过场戏、或者加很多不必要的分支等方式,来增加集数、增加收入或者增加某种曝光,这些都是会被淘汰的。
目前腾讯视频给出的定义是,兼具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剧集,可以称之为好剧。我们建立了剧集的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二元评估系统。此二元评价中,有一个维度非常优秀,而另外一个维度没有大的瑕疵或者损失,可以称之为好剧。假如二者都登峰造极,那么简直就是稀世珍宝。这样的作品求之不得,相当稀缺,假如一定要列举名字,近年播出的《漫长的季节》《繁花》,当之无愧。然而,绝世好剧可遇不可求,因此我们团队的工作重心,是日复一日的寻找艺术魅力与商业价值兼具的所谓普通好剧,合格好剧。
为达到更高的艺术价值,除了剧本要素之外,还有很多要素,这里可以再简单给一两个我们的方法论案例。例如演员的选择,我们做了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复盘,不仅明确反对唯“流量论”“唯市场热度论”,首要强调艺人类型、表演能力、近期状态等与角色的适配度,把“适配”作为最主要考虑的出发点。与此同时,我们也反复告诫自己无论什么级别的演员,哪怕是最顶级的,如果没有对于参与项目的全身心投入的承诺,依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。适配的演员,加上超常水平的热爱与投入角色的表演,才会贡献出上乘的艺术表达。
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,是《山花烂漫时》。我们被张老师的人生深深打动,在足够专业的创作团队承诺下,最终完成了一部非常非常优秀的作品,且播出实际亏损额比之前预算低了很多。挖掘一部好剧的商业价值还有其他方法论。例如除了有纪律的管控成本之外,还可以在扩大未来收入规模和模式方面努力,其实这方面有很多好的探索和尝试,例如在立项之初就考虑剧集未来多元化变现的可能性,除了会员收入、广告收入,还有无可能拓展其他类型收入?我们需要建立何种合作机制让这些增量的收入成为可能?
如果有朋友记得我在去年上海电视节期间的发言,会知道我认为电影行业的风险与回报平衡机制、完全靠观众用脚投票的筛选机制,更有利于创作精品。这个春节档《哪吒2》《唐探1900》等影片的成功,充分证明了这一点,这也是我对电视剧行业的期待。好作品会让观众用脚投票,而好作品的来源,就是创作者毫无退路、必须压上身家性命去完成创作。这其中除了追求作品的艺术价值之外,任何其他杂念私心都会导致最终观众的远离。我们想看的是创作者、制片公司、播出平台各方之间的良好共创,成功进行利润分享。
近年来,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,电视剧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。其中,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形式,逐渐进入大众视野,并引起广泛关注。首先,我想澄清一个常常被混淆的概念——“短剧”和“微短剧”的区别。短剧,作为常见的电视剧形式之一,其创作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。早期的国产电视剧中,很多都是短剧形式,作品注重叙事的完整性和主题的深刻性。比如我们在北艺中心创作的《空中小姐》(共两集)、《迈克父子》(共三集)等,其中两集篇幅的短剧《怯懦的誓言》,还获得了飞天奖的肯定。随着国产电视剧的发展,我们开始了长篇电视连续剧的创作,才逐渐有了《四世同堂》、《渴望》、《编辑部的故事》等长剧作品。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,长剧成为了电视剧创作的主流形式,且一度因为市场等原因,长度不断增加。
与短剧不同,微短剧是电视剧形式上的一种创新。总局将其定义为“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、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、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网络视听节目”。其叙事结构趋向简化,剧情的推进节奏也更加迅猛。微短剧的碎片化形式迎合了现代观众的快节奏生活,他们更倾向于在零散的时间里,快速获得娱乐满足。然而,这种快速消费模式也让一些剧集失去了深度,陷入套路化和浅薄的内容创作。我常说,大浪淘沙,历史能留下来的、有时间生命力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,时间最能说明问题。尽管微短剧有一些出圈的作品,抢占了流量,但相比于长剧,真正能够产生重大影响、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精品微短剧仍然较少。因此,现在要进行总结是相当困难的,还有待更多的实践与观察。
其实,影视剧的创作,无所谓长短——有话则长,无话则短。只要是有话、认真地创作,长也是可以,短也是可以的。短剧也好,微短剧也好,并不是简单地压缩故事长度,而是要保持故事的内涵与复杂性,迎合观众对短期内获得满足感的需求。微短剧的内容应更丰富、更复杂,避免同质化,更不能盲目跟风热门题材。微短剧要想长久发展,除了在形式上进行创新,更要注重内容的深度和质量。微短剧的体量虽然小,但并不意味着在叙事、逻辑、细节等方方面面可以敷衍了事,它同样需要精心打磨,需要深刻的主题和复杂的人性刻画。
丝逆袭、极端复仇、穿越重生、甜宠虐恋等等,这些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欲望在微短剧中得到满足和释放。这些所谓的“爽感”,让微短剧有时被称为“电子”。这些白日梦的编织,对年轻人,尤其是对未成年观众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产生了潜在的误导。长此以往,可能影响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认知,让“躺平”的年轻人甚至开始不切实际地幻想“躺赢”。然而,白日梦终有梦醒的时候,剧中情节与现实生活的严重不符,甚至可能引发部分人的厌世情绪。许多有过“躺平”经历的人,最后实践下来,发现最初的爽感,一段时间过后就会消失殆尽,到头来他们不仅不快乐,反而变得萎靡不振了。这是因为,娱乐在适度的情况下才能被感知到快乐,一旦超过那个“度”,人们就会对娱乐产生“祛魅”的反应。只有回到现实生活的轨道上,活得真实,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价值。
微短剧野蛮生长的乱象,与早期审查机制的缺失不无关系。近年来,我们看到总局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,明确微短剧实施分类分层审核,但仍需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,从源头入手,提升审核手段。微短剧的内容审核应与传统时长的网络影视剧同一标准、同一尺度。我们相信,一个科学且有力的审核机制,能够确保网络文艺作品的整体质量,为创作者提供明确方向,同时有助于更好地匹配作品与市场需求,推动一个既强调艺术价值,又具市场视野的健康生态。
与此同时,微短剧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一个更为广泛的思考——文艺作品的严肃性与娱乐性、宣传性和市场性如何平衡。我们可以借鉴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关系来理解这一平衡。古典音乐代表着严肃艺术,演奏者和聆听者均需着正装,讲究演奏技巧、深度和情感的内涵,是对艺术形式的极致追求。它更注重的是对艺术的敬畏和历史的传承,是“铁军”一样的存在,令人肃然起敬。而流行音乐则是一支“轻骑兵”,轻松、富有节奏感,贴近大众,充满活力,能够迅速捕捉到听众的心,带来愉悦和共鸣。它代表的是对大众文化的拥抱,更多的是娱乐与市场的需求。这两者看似对立,实则并非如此。正如一场战争中,“铁军”和“轻骑兵”并非敌对,而是互为补充。严肃艺术为社会提供深刻的思想启示,帮助人们在物质化的世界中寻找精神的寄托;而娱乐艺术则用通俗易懂的方式,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安慰与放松。
在电视剧创作中,无论是微短剧、短剧还是长剧,这种“严肃”与“娱乐”的平衡同样重要。作为创作者,我们应当始终坚持社会主流价值观——弘扬真、善、美,真实反映社会与时代的变迁,深刻刻画人性的复杂与多样。与此同时,我们也需要考虑到观众的娱乐需求,让作品能够引发共鸣,易于接受。简单地说,优秀的文艺作品不应仅仅满足娱乐化需求,而应兼具深度和广度,既能让观众获得娱乐体验,又能启发他们对社会、人生、历史等更深层次的思考。
总而言之,在“剧”变之中,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形式的变化,更应关注内容的本质与价值的坚守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创作形式的多样化是必然的。微短剧作为电视剧形式的创新,应当予以鼓励和支持。但作为创作者,无论“剧”如何变,我们都应不变地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,坚持社会主流价值观,扎根本土文化、反映时代风貌,创作出既有思想深度,又具有观众吸引力的精品力作。微短剧要实现持久发展,更需不断实践,在内容和价值观等方面努力向主流创作靠拢,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社会责任感。与此同时,在AI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,文艺创作也迎来了新的挑战。我们还应积极探索传统艺术与先进技术的有机融合,不断创新,推动影视作品朝着精品化、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。
2024年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值得骄傲的一年,在精品创作的道路上,我们披荆斩棘,成果丰硕。这20部作品是我们100多家会员单位的行业代表,根据播出影响力和思想性、艺术性、观赏性统一的原则,一步一步推优推选出来的。从这个片单可以看出,我们制作业集体是沉淀着深厚的行业共识的:就是推崇精品创作、推崇创新表达。这20部剧中有主题创作的重大突破,有题材多样性的创新探索,有续集作品的繁花盛开,也有人性深度的大胆表达。虽然我们达不到百亿票房,但这个片单中有剧集带来平台收入超过10亿的,希望未来有20亿,30亿商业价值的剧集出现,这个行业需要也相信爆款。
这张图的数字就不那么乐观,电视剧加网络剧每年的播出量在连续下滑,还没有见底。毋庸讳言,四大视频网站现在已经成为每部剧的主要投资方,也是剧集产能的主要发动机。平台之前因为用户和会员都在快速增长,所以可以支撑亏损买剧,但现在用户增长迟缓,平台就亏不动了,一算账就会发现,平台半数以上都是亏损项目,平台要盈利,就会降产能,去无效产能。但从产业整体的角度看,产业需要良性土壤,市场不能进一步萎缩,一年200多部是一个需要坚守的数字,数量是质量的前提,产能过低会导致资本和人才远离,创新乏力,精品创作失去人才和土壤。希望政府和平台都能重视这个问题。
对制作方而言,12集的剧,观众对精致度的要求更高,成本和周期做不到40集剧的1/3,一般要超过1/2,那就取决于平台的单集的采购价格。对平台而言,十几集的剧一星期就播完了,播出期太短,来不及发酵,广告和会员收入有限,投入产出帐总体算不过来。奈飞之所以都做短剧,他单平台的会员超过3亿,单个会员年费的均价是我们5倍,精品剧集的单集成本能到1000万美元/集。所以剧集向短,关键要走通短剧集的盈利模式,现在20集以下剧的商业模式还不成熟,尤其是需要大投入的古装、奇幻、冒险题材。希望更多短剧集能帮平台挣到钱,平台也可以突破性的考虑一下改变播出方式,比如多平台联播以降低单平台成本。只有平台能做到加大短剧集的单集成本投入,制作方做短剧集的积极性就会跟上。
在当今互联网环境下,影视盗版内容的传播主要集中在”三大灾区“,即网盘、搜索引擎和短视频切条。盗版问题之所以会成为难以根治的顽疾,主要原因在于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利益诱惑以及过小的惩罚后果。搜索引擎、短视频平台背后的互联网大厂贪图流量,在搜索引擎中往往不会设置有效的过滤拦截措施,在运营网盘时也会以”避风港规则“为借口而不主动进行处理,短视频平台更是以”二创“为理由,拒绝或延期下线侵权内容。这是一场刻不容缓的艰巨战斗,这是我们共同的利益,攸关产业的生死存亡!加强网络版权保护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,需要完善法律法规,需要政府部门重拳出击跨部门协作进行综合治理。
今天论坛的主题,“迎接剧变,变与不变?”是个问号,但也不是个问题。得要承认行业正在经历巨变,商业模式、产品形态一定大幅调整,但创作规律,创作初心不会变也不能变。以前行业长期是分甲乙方的,平台甲方,制作公司乙方,现在虽还是这么分,但在更大的视野和环境下,尤其是面对短视频的冲击,我们都是弱势方,平台、制作公司和每一个创作者只有同舟共济,拧成一股绳,用好内容去争取用户的收看时长,一起维护健康的行业生态,剧集制作产业才会迎来春天。